建筑雖然不是什么精密儀器,但因為其尺度很大,所以其中包含的數據量也很大。既是一個普通的小型辦公建筑(兩層,2000m2),其建筑自動化系統中的數據點也有上千個。我想接觸過建筑自動化系統數據的人應該都有過這樣的抱怨:這個數據點是干嘛的?因為沒有一個統一的命名規范,很多時候看著成百上千個數據點但就是找不到我想要的那個。比如說,室外空氣溫度,有些人可能會將其命名為outdoor air,有些可能是oa,有些可能是outside air等等。這極大地增加了后來人使用這些數據的難度。
目前有人研究如何將建筑運行數據整合進BIM(建筑信息模型)中去。但是問題是,首先,原生的BIM數據標準(例如IFC)并不支持實時運行數據的整合;其次,BIM的發展其實被那些大公司(Autodesk,Bentley)把持,只有他們有意愿推動才行。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研究應用一些數據挖掘的方法來確定某個數據點的物理意義。